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593-A¶
1593-A¶ 第 372a 页

* No. 1593-A
禅宗正脉序

有大圣人中天印度。曰能仁氏。乃往古昔然灯
所记。贤劫次补。四十九年开示演化。接物利生。
悲济无量。仁慈普覆。声教所被。微尘刹海。而双
林息照。布瑟波印于饮光。少室单传。摩诃衍基
于达磨。此正法眼藏。教外别传。禅宗之所自也。
巳而六传至曹溪。而支分派别。洋溢汎滥。遍满
天下。不有文字纪录事缘。又何以知其投针玄
趣。激电迅机。开示妙明之真性哉。此吴僧道原。
传灯录之所有作。而
有宋真宗皇帝。诏翰林学士杨亿之所有叙而总
裁也。后斯辙者。曰广灯。续灯。联灯。普灯。虽各详
略不同。亦无非所以明此一大事也。宋时有僧
济者。患五灯之浩瀚。作五灯会元。以惠来学。甚
盛心也。然而后人犹以未易通究为病者。是其
中间机缘语句。峻险者。壁立万仞。浅近者。鼻孔
半边。或入海而算沙。或追羊而感岐。此
国朝嘉兴府僧如卺。禅宗正脉之所有作也。卺蚤
1593-A¶ 第 372b 页 X85-0372.png
参空谷禅师于虎林得旨。即韬光环堵于嘉禾
之真如。四海象龙。望风向慕。而参礼者户屦常
满。而慨夫五灯之机缘峻险曰。上根之人。当头
便领。十日并照。中下之徒。银山铁壁。丝毫万里。
用是抄录简集。由某佛以至某人之嗣。凡几世
几百人为几卷。俾人人通晓以为證悟之因。复
梦神教。题曰禅宗正脉。刻梓流通。猗欤盛哉。书
成。飞锡踵门。以叙文为请。嘻余耄矣。岂足以叙
此书之文哉。然而仰惟。
佛法自汉永平东被真丹。禅宗一宗。遍满寰宇。佛
祖以下。得其传者。自一灯以至无尽灯焉迄今
逮二千祀。代有
金轮深信体解。作兴驩动。振耀金汤。际我
大明
太祖高皇帝。圣神文武。统御华夷。树刹建幢
天章御制。跻斯民于仁寿之域。措天下于雍熙之
治。
太宗文皇帝。继体守成。钦明文思。光被四表。
圣治无为。制词赞咏。佛日光辉。钦惟
皇上嗣登大宝。圣哲温恭。厉精图治。四海会同。
佛圣再来。佛法外护。天人叶赞。率土升平。白𩬊礼
臣。乞骸归老。受
恩莫报。弗遑宁居。间得一览禅宗正脉。大为庆幸。
异时必有以是帙[曰/月]尘
1593-A¶ 第 372c 页 X85-0372.png
睿览。若景德之传灯录者矣。第不知奉
诏总裁删定。而兼叙引者为谁也。(臣)虽老矣。犹能
欣戴拱嘿。以俟其美音。

大明弘治三年岁在庚戌除夕前一日
赐进士阶荣禄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礼部尚书

敕致仕前兼左春坊左庶子八十二翁杭郡邹干撰
* No. 1593-B
禅宗正脉叙

原夫三界恼热。灼诸火之易燃。一物长灵。亘亿劫而
弗灭。欲求作佛。莫切證心。心本圆成。性原妙觉。恒河
沙数总具如来。万径千蹊悉归定慧。若心外求佛。何
异㸑尘以为糜性。外探宗真。髅吹砂而作饭。能使菩
提融彻。摩尼朗曜。明宗衍派。启迪沙门。难矣。然我
释迦文佛。迨夫达摩祖师方轨弘宣。既著明于西域。
分鏕显说。亦渐移于东土。阐无三之教。开不二之门。
禅悦弥彰。宗风大普。导示众惑。遏绝诸妄。万涂丛归。
一繇般若。由是有沩仰法眼云门。至以曹洞灵济之
五宗。各自成佛作祖。有一世二世。以至数世。十世百
世之法嗣。亦自授派传支。灯灯继续。钵钵相承。聆此
师传。参他僧旨。譬持明镜遇物。可以鉴形。若投良剂。
随方因之疗疾。家操智炬。烛众生于迷途。人驾慈航。
1593-A¶ 第 373a 页 X85-0373.png
渡群品于觉海。此禅宗正脉之所以作也。夫禅而曰
宗。妙心珠之悟證。脉而曰正。去[脉-月+彳]道之外邪。公案分
明。阶级剖别。剪经文之芜蔓。断文字之葛藤。广取顿
渐之妙言。独宏问答之奥义。诚禅域之南车。宗门之
武库者也。如岩上人。摹写赫𨂜。鬻其瓶钵。铲劂梨枣。
募彼金钱。数载拮据。一朝卒业。实心欢喜。质问愚蒙。
蒙也慈波空荡。苦海易沈。印證未窥乎真如。希仰犹
累于尘垢。若夫尊南为圣。𠷣北为愚。背北向南。大悟
可入。背南向北。下愚匪明。是在学佛之徒。得迦叶之
会心。岂必出家之流。效丰干之饶舌。

万历乙巳初秋闽郡徐𤍗兴公序
* No. 1593-C
禅宗正脉引

景泰庚午。卺参学空谷禅师于脩吉山。山在杭西
湖上。先是师积稔缘化吾郡。夜话山房。获亲炉鞴。
一日问师。如何是露柱。师良久曰。此是说不得底。
自会去。厥后成化庚寅。师还化。其年卺四十六。亦
病革再苏。自惟失怙间。始专心净土。劝人念佛。数
以米一粒一声。积二百斛。供众三年。印图若干万
相。涉十有五年。迄今未既也。顷在杭时。尝阅五灯
会元。弗果终帙。今偶获展读。谓是空谷先师。亲加
点句者。何幸遇之。感悸交至。第以此书机缘峻险。
1593-A¶ 第 373b 页 X85-0373.png
萹帙浩繁。粤有上根当头便领。十日并照。所谓高
晖之临幽谷。长风之游太虚者也。自馀中下之流。
银山铁壁。丝毫万里。钝置已躬。妄生知解。以为成
立。为此发心。抄录蕳集。以便观览。或者谓。余手风
绝笔。巳四十年。龙钟耄老。不堪笔砚。余皆不应。丙
午仲冬一之日。始昼则抄录夜则检阅。至唐杜鸿
谒无住禅师庭树鸦鸣时。遂有省。所谓得个入头。
非悟也。由是益坚其志。自言。若无先师存日提激。
何有今日事哉。复自念言。蕳集果符佛意。集成当
以何名。是夜若闻神语。曰禅门正脉。觉而异之。先
佛有言。汝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以此观之。神即
是我。我即是神。梦与非梦。二而一也。矧惟会元佛
祖命脉。今曰禅宗正脉。有以夫。于是谨述用心颠
末如此。或者又曰。蕳集弗传。与无集等。亟命同服
兴圣德海。缮写成帙。募彼悉檀捐金绣梓。用广其
传云尔。
时维

大明弘治岁次己酉冬十一月旦嘉禾如卺谨识
* No. 1593-D
叙古启明读禅宗正脉法

** 达磨西来

马祖大师示众。其略云。达磨西来。传上乘一心之法。
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
1593-A¶ 第 373c 页 X85-0373.png

** 非无知解

归宗和尚曰。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他高尚之士。不
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度时光。涌泉云。见解
言语总要知通若识不尽。敢保轮回去在。为何如此。
盖为识漏未尽。汝但尽却今时。始得成立。

** 有事商量

赵州和尚曰。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钵下。
坐穷理好。黄龙南禅师。告慈明曰。此心未稳。乞为指
示。慈明曰。既如是则坐而商量。

** 深究洪规

荐福古禅师。尝参大光玄福严雅。无有可其意者。由
是终日默然。深究先德洪规。一日览云门语。忽然发
悟。

** 得个入头

大慧禅师曰。山僧十三岁出家。早知有此事。虽在村
院里。常要买诸家语录看。虽理会未得。然便喜云门
睦州说话。汝等未得个入头。须得个入头。既得个入
头。不得孤负老僧。(云云)明明向汝道。尚自不会。岂况
盖覆将来。

** 渐有开廓

空谷和尚僧问。师之省处与我说。为末世之标格。空
曰。某谒南极古拙及众知识。皆令参赵州无字。久而
无省。偶见五灯会元中祖师活机用。心渐有开廓。古
人机用。我巳识之矣。又问。人天眼目碧岩集可看否。
1593-A¶ 第 374a 页 X85-0374.png
空曰。可。

** 法在汝边

净名云。此法即见闻觉知学不得。若离见闻觉知亦
不得。到这里。须知有一条活路。若识得这活路。法在
汝边。

** 迟速不同

老宿云。这一片田地分付来多时也。我立地待汝搆
去。古塔主云。利根者画时解脱。钝根者或三五年。远
不过十年。若不悟去。老僧与你入拔舌地狱。参。

** 常习坐禅

马祖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南岳尝以磨砖作镜而谕
之。乃曰。若执坐相。非达其理。祖师云。执之失度。必入
邪路。放之自在。体无去住。妙喜曰。我只要你行亦禅
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诸方说静了方悟。我是悟
了方静。不敢相瞒。未悟时心识纷飞。悟了方贴贴地。

** 不明大理

德山和尚云。若不明大理。饶你去佛肚里过来。只是
能行底。屎橛不曾遇著。好人便即认得六根门头光
影。向口里说取露布。是隐言妙句光彩尖新。争奈你
自家无分。仁者是别人涕唾。圆通云。道眼若未明。有
甚么用处。无事切须寻究。玄沙云。道眼不明。生死根
源不破。

** 工夫之说

幻住和尚云。前代诸尊宿。初不曾有做工夫之说。惟
1593-A¶ 第 374b 页 X85-0374.png
是单提此事。俾之言下领悟。又云。古人于参学此道
用心处。谓做工夫。斯说最切当。而学者例于此说。

** 问处求證

佛眼云。昔人因迷而问。故问处求證入。得一言半语。
将为事究明令彻去。不似今人胡乱问趁口答。取笑
达者。

** 简集之意

卺以五灯会元浩繁难读。多有机缘峻险壁立万仞。
上根吐舌。中下罔措。用是唯取显明简直者。使人易
晓。去取无定。简集成编。且如会元本集中。牛头山法
融禅师若干人。则总题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于
其前。今正脉中。各以四祖。旁出标干上。他可类推。上
堂示众。甚有切于人者。辄以愚意。略加标首。如史鉴
然。以便寻讨。

** 去繁就简

是集一依五灯会元。并不敢有所更改也。间有生缘
神异参谒问话。繁者不敢备录。然亦有束而简之之
处。

** 体会机缘

看机缘须看他师家问处。学者答处。如何即是。如何
则不是。自有入处。既得入处。乌有峻险简直显明者
哉。

** 随宜参用

凡机缘上安【评】字。则指圆悟禅师评唱。若安【颂】字。则
1593-A¶ 第 374c 页 X85-0374.png
颂古联珠有此。或机缘颂古有。及会元无出者。意句
圆妙则【增收】。如卺鹤望俊流当立大志。亦草率不得。
须将诸祖颂古通集。碧岩集。人天眼目。彼此寻究。相
助显发。

** 古今例同

或曰。五灯会元是佛祖心髓。孰敢妄分优劣。而去取
无定耶。曰子岂不见五灯是五家之作。今为会元哉。
碧岩集。祖师机缘唯取一百。则禅宗颂古联珠通集。
四百馀人。前人颂之集之。岂不知有一千七百人善
知识耶。譬彼病革矣。当求速效之方可也。余之简集。
无他。每见同学。惧繁弗览。正恐大法湮微。故强为是
编。俾易览易精。而得入悟门者。则不以我为非欤。正
鲁庵所谓。知我罪我。其唯此集矣。


叙古启明读法(终)

* 禅宗正脉目录

第一卷
 释迦牟尼佛 摩诃迦叶尊者
 阿难尊者 优波鞠多尊者
 佛陀难提尊者 胁尊者
 富那夜奢尊者 龙树尊者
1593-A¶ 第 375a 页 X85-0375.png
 迦那提婆尊者 僧迦难提尊者
 鸠摩罗多尊者 阇夜多尊者
 鹤勒尊者 师子尊者
 般若多罗尊者
 菩提达磨大师 慧可大祖禅师
 僧粲鉴智禅师 道信大医禅师
 弘忍大满禅师 慧能大鉴禅师 (会元一卷终)
 (一世)牛头融 (二世)牛头岩 钟山璀 (五世)牛头威
 (六世)牛头忠 安国挺 天柱慧 鹤林素
 (七世)佛国则 径山钦 (八世)云居智 鸟窠林
 (一世)北宗秀 嵩岳安 蒙山明 (二世)降魔藏
 寿州树 福先俭 破灶堕 嵩岳圭
 (三世)终南政 嵩山极 (四世)保唐住
 (一世)西域崛多 韶州海 吉州诚 匾担了
 洪州达 寿州通 江西彻 信州常
 广州道 永嘉觉 司空净 婺州荣
 河北隍 南阳忠 荷泽会 (二世)耽源真
 蒙山宝 (五世)圭峰密 (会元二卷终)
第二卷
 南岳让 (一世)马祖一 (二世)百丈海 南泉愿
 盐官安 归宗常 大梅常 佛光满
 五泄默 盘山积 麻谷彻 东寺会
 西堂藏 章敬晖 大珠海 百丈政
 泐潭会 杉山坚 石巩藏 北兰让
1593-A¶ 第 375b 页 X85-0375.png
 南源明 中邑恩 泐潭兴 汾州业
 大同澄 鹅湖义 伏牛在 兴善宽
 三角印 鲁祖云 芙蓉毓 紫玉通
 邓隐峰 西园藏 杨岐叔 马头藏
 华林觉 濛溪 佛隩 乌臼
 石臼 本溪 石林 亮座主
 百灵 金牛 利山 乳源
 松山 则川 打地 秀溪
 椑树 水潦 浮杯 龙山
 庞蕴 (会元三卷终)
 (三世)黄檗运 长庆安 大慈中 平田岸
 石霜性空 古灵赞 和安通 百丈涅槃
 赵州谂 长安岑 菜萸和尚 子湖踪
 白马照 云际祖 香严端 灵鹫闲
 苏州西禅 陆亘大夫 甘贽行者 关南常
 双岭真 径山宗 芙蓉训 大茅
 五台通 天龙 白居易 普化和尚
 寿州遂 薯山超 虔州微 荐福辨
 古堤和尚 公畿 秘魔岩 祗林
 黄州安 (四世)陈尊宿 千顷南 乌石观
 罗汉彻 裴相国 大随真 灵树敏
 灵云勤 寿山解 渌水 严阳信
 光孝觉 国清奉 大陈朗 多福
 雪窦通 石梯 浮石 关南吾
1593-A¶ 第 375c 页 X85-0375.png
 末山尼 俱胝和尚 (五世)陈操尚书 长庆巘
 (会元四卷终)
第三卷
 文殊菩萨 天亲菩萨 维摩大士 善财童子
 须菩提 舍利弗 宾头卢 秦跋陀
 宝志公 善慧大士 南岳慧思 丰干禅师
 寒山子 拾得子 明州布袋 法华志言
 天台顗 (巳上按会元二卷末今见此卷首)
 青原思 (一世)石头迁 (二世)药山俨 丹霞然
 大颠通 长髭旷 京兆利 招提朗
 凤翔佛陀 大同济 (三世)道吾智 云岩晟
 船子诚 百岩哲 高沙弥 李翱
 翠微学 孝义空 仙天 三平忠
 马颊空 本生 石室 (四世)石霜诸
 渐源兴 渌清 神山密 幽溪
 夹山会 清平遵 投子同 道场讷
 白云约 枣山仁 (会元五卷终)
 (五世)大光诲 九峰虔 涌泉欣 云盖元
 南际一 覆船荐 肥田伏 鹿苑晖
 石柱 南岳泰 潭州盖 龙翔闻
 张拙 洛浦安 黄山轮 韶山普
 上蓝超 太原湖 天盖幽 三角圭
 投子温 牛头微 盘山二世 九嵏慧
 观音俊 濠州明 (六世)谷山缘 泐潭茂
1593-A¶ 第 376a 页 X85-0376.png
 同安察 禾山殷 泐潭牟 六通绍
 云盖罕 瑞岩 百岩 大岭
 禾山阴 柘溪实 青峰楚 乌牙宾
 永安静 邓州度 永安悟 木平道
 崇福志 鹫岭本 (七世)大安古 乌牙朗
 开山昼 青峰勉 太宗皇帝 孝宗皇帝
 郁山主 先净照 东山顶 云幽恽
 楼子 天竺悟 嵩律师 老宿
 二庵主 老宿 官人 烧庵婆
 陈道婆 妇人 (会元六卷终)
第四卷
 (二世)天皇悟 (三世)龙潭信 (四世)德山鉴 泐潭宝峰
 (五世)岩头奯 雪峰存 瑞龙恭 高亭简
 (六世)瑞岩彦 罗山闲 玄沙备 长庆棱
 保福展 鼓山晏 龙华照 翠岩参
 镜清怤 报恩岳 安国瑫 睡龙溥
 长生然 鹅湖孚 隆寿卿 永福弇
 云盖本 洛京南院 法海周 龙井通
 龙兴靖 南禅璠 越山鼐 极乐俨
 潮山宗 普通明 太原孚 南岳劲
 白兆圆 (会元七卷终)
 (七世)瑞峰禄 黄龙机 明招谦 大宁微
 天竺澄 罗山因 罗汉琛 天龙真
 仙宗符 白龙希 安国球 螺峰奥
1593-A¶ 第 376b 页 X85-0376.png
 睡龙和尚 云峰绪 大章如 国清静
 招庆匡 报恩资 报慈云 开先宗
 倾心瑫 水陆俨 广严泽 报慈朗
 石佛静 观音换 东禅隆 仙宗玭
 永安烈 新罗龟山 报慈环 王延彬
 延寿轮 报慈钦 凤凰琛 永隆瀛
 岳麓和尚 后招庆 建山澄 招庆僜
 天竺仪 白云作 龙山义 鼓山岳
 报恩护 瑞岩进 报国照 龙𠕋兴
 佛隩然 南禅缘 资福远 乌巨晏
 白鹿贵 长庆用 瑞峰端 仙宗明
 安国祥 保福豁 大龙洪 白马霭
 兴教普 (八世)枣树 黄龙颙 玄都澄
 吕洞宾 普照瑜 清溪进 清凉复
 龙济修 延庆殷 南台安 广平旨
 灵峰恩 报劬应 报恩显 太平海
 兴阳钦 归宗诠 (九世)天平漪 圆通德
 九峰诠 河东原 隆寿骞 奉先同
 (会元八卷终)
第五卷
  沩仰宗
 (三世)沩山祐 (四世)仰山寂 香严闲 径山諲
 九峰慧 京兆米 三角遇 王常侍
 (五世)西塔穆 南塔涌 霍山通 无著喜
1593-A¶ 第 376c 页 X85-0376.png
 五观支 南极染 大安干 双溪田
 米岭和尚 双峰古 (六世)资福宝 芭蕉清
 清化怤 黄连初 (七世)资福邃 芭蕉彻
 承天确 (会元九卷终)
  法眼宗
 (八世)清凉益 (九世)天台韶 清凉饮 灵隐耸
 归宗柔 百丈恒 永明潜 报恩明
 报慈言 崇寿稠 报恩安 云居锡
 正勤奉 罗汉依 章义钦 报恩逸
 报恩遂 罗汉仁 黄山匡 报恩则
 净德筠 高丽炬 宝塔岩 般若遵
 归宗真 栖贤圆 新兴齐 古贤谨
 兴福勋 (十世)永明寿 五云逢 报恩安
 紫凝勤 普门辨 光庆安 华严达
 九曲祥 开化明 瑞鹿安 龙华居
 齐云臻 瑞鹿先 兴教寿 永安原
 云居齐 罗汉昭 报恩智 支提隆
 栖贤湜 千光省 崇福祥 云居能
 归宗诚 (十一世)瑞岩海 灵隐本 尧峰暹
 圣寿升 兴教一 西余柔 定山素
 净土政 (十二世)灵隐珊 (会元十卷终)
第六卷
  临济宗
 (四世)临济玄 (五世)兴化奖 宝寿沼 三圣然
1593-A¶ 第 377a 页 X85-0377.png
 魏府觉 灌溪闲 纸衣符 定州崔
 幽州谭空 历村和尚 米仓和尚 齐耸禅师
 云山和尚 虎溪庵主 桐峰庵主 杉洋庵主
 定上座 (六世)南院颙 廓侍者 西院明
 宝寿二世 大悲和尚 水陆和尚 澄心德
 鲁祖教 镇州谭空 际上座 (七世)风穴沼
 颖桥安 兴阳静 (八世)首山念 广慧真
 灵泉和尚 (九世)汾阳昭 叶县省 神鼎諲
 谷隐聪 广慧琏 三交嵩 仁王评
 鹿门昭 王随丞相 (会元十一卷终)
 (十世)石霜圆 琅琊觉 大愚芝 法华举
 芭蕉泉 天圣泰 浮山远 宝应昭
 大乘果 金山颖 仁寿珍 永庆普
 李遵最 英公夏竦 华严隆 杨大年
 (十一)翠岩真 蒋山元 大宁宽 道吾真
 广法源 灵隐章 定慧信 泐潭月
 白鹿端 真如方 长水璿 云峰悦
 净因臻 定林琛 本觉珠 华严孜
 琅琊锐 兴阳隐 石佛忠 净住说
 李端愿 西余端 (十二世)大沩哲 穹窿圆
 兴化清 (十三世)泐潭祥 光孝兰 东林遵
 庆善能 庆善隆 (十四世)净因成 开福哲
 鸿[田/升]福 香山渊 景淳如藏 (十五世)冶父川
 (会元十二卷终)
1593-A¶ 第 377b 页 X85-0377.png
第七卷
  曹洞宗
 (四世)洞山价 (五世)曹山寂 云居膺 疏山仁
 青林虔 高安仁 白马儒 龙牙遁
 华严静 九峰满 北院通 洞山全
 京兆蚬 幽栖幽 越州乾峰 吉州和山
 天童启 钦山邃 (六世)洞山延 金峰志
 鹿门真 曹山霞 曹山慧 曹山炬
 育王通 同安丕 归宗恽 嵇山章
 云居岳 佛日空 永光真 朱溪谦
 云居简 新罗云住 护国澄 灵泉仁
 疏山證 百丈安 黄檗慧 伏龙璘
 京兆三相 广德延 石门蕴 龙光諲
 石藏炬 重云晖 瑞龙璋 报恩屿
 含珠哲 紫陵一 同安威 (会元十五卷终)
 (七世)上蓝庆 天池隆 益州真 佛手因
 龟洋忠 同安志 智门钦 荐福思
 大阳坚 五峰绍 广德义 广德周
 石门彻 紫陵微 兴元浪 (八世)普宁显
 梁山观 普净觉 云顶敷 石门远
 北禅感 石门筠 (九世)大阳玄 药山昱
 罗纹珍 道吾诠 南禅聪 (十世)投子青
 兴阳剖 福严承 罗浮如 白马
 云门运 梁山冀 (十一世)芙蓉楷 大洪恩
1593-A¶ 第 377c 页 X85-0377.png
 洞山云 福应文 (十二世)丹霞淳 枯木成
 宝峰照 石门易 天宁誧 天宁琏
 梅山巳 普贤秀 鹿门灯 资圣南
 洞山微 高世则 大洪遂 (十三世)长芦了
 天童觉 大洪预 尼慧光 圆通止
 智通深 华药朋 尼佛通 (十四世)雪窦宗
 善权智 自得晖 石窗恭 光孝彻
 大洪为 长芦琳 慧力悟 雪峰深
 慧日安 吉祥实 (十五世)雪窦鉴 (会元十四卷终)
第八卷
  云门宗
 (六世)雪门偃 (七世)白云祥 德山密 巴陵鉴
 双泉宽 香林远 洞山初 泐潭谦
 奉先深 披云寂 舜峰韶 般若柔
 荐福古 双峰钦 资福诠 黄云元
 龙境伦 大容諲 华严慧 黄檗济
 谷山丰 洞山禀 北禅寂 净源真
 大梵圆 药山光 奉国海 云门球
 佛陀远 慈云深 化城鉴 护国和尚
 西禅钦 觉华照 延长山 黄龙赞
 云门朗 纂子山 (八世)韶州大历 宝华和尚
 月华月 乐净匡 后白云 文珠真
 南台勤 德山晏 乾明普 中梁崇
 黄龙愿 普安道 泐潭散圣 五祖戒
1593-A¶ 第 378a 页 X85-0378.png
 福昌善 建福同 智门祚 福严雅
 开福贤 丫山盛 莲华祥 德山远
 开先照 金陵天宝 法云善 蓝田真
 雪峰钦 西峰溪 (九世)洞山聪 石霜诚
 泐潭澄 云盖颙 上方岳 育王坦
 金山新 雪窦显 云盖鹏 彰法泗
 北禅贤 芳上座 开先暹 资圣勤
 鹿苑圭 (十世)云居舜 佛日嵩 许太守
 育王琏 承天简 九峰韶 西塔殊
 云居亿 滔首座 玉泉皓 云居祥
 国庆宗 天圣道 (会元十五卷终)
 天衣怀 承天宗 南明慎 君山升
 洞庭金 曾脩撰 圆通讷 法昌遇
 广因要 云居元 智海逸 天章楚
 (十一)蒋山泉 慈云慧 归宗通 天宫徽
 福昌信 慧林本 法云秀 慧林冲
 长芦夫 佛日才 天钵元 栖贤迁
 净众言 三祖会 澄照慈 崇德澄
 定慧云 报本存 开圣栖 衡山礼
 云门侃 太平坦 佛足祥 明因赟
 杨杰侍郎 慧日尧 中际遵 百丈悟
 善权泰 崇福基 大中隆 刘佥判
 (十二)赵清献公 法云本 金山宁 资寿岩
 本觉一 投子颙 地藏恩 灵曜良
1593-A¶ 第 378b 页 X85-0378.png
 香山泳 灵泉一 石佛通 法云白
 仙岩纯 慈济聪 白兆圭 福严初
 德山绘 香积旻 瑞相来 真空一
 华严明 永泰航 寿圣邦 长芦赜
 夹山龄 元丰满 善胜悟 招提湛
 (十三)净慈明 雪峰慧 资福明 云峰璿
 延庆复 道场颜 天竺谏 普济淳
 尼法海 富弼丞相 尼文照 万年幽
 慈受深 万寿瑰 天衣哲 智者铨
 报恩然 雪峰演 王大夫 观音和尚
 (十四)净慈象 灵隐淳 净慈昌 径山一
 金山心 香岩璧 国清印 万杉坚
 (十五)中元妙 玉泉达 (十六世)光孝深 (会元十六卷终)
第九卷
  临济宗
 (十一)黄龙南 (十二世)晦堂心 照觉总 真净文
 云居祐 黄檗胜 祐圣𡨢 开元琦
 仰山伟 福严感 云盖智 报本元
 隆庆闲 三祖宗 泐潭英 保宁玑
 雪峰圆 四祖演 清隐源 廉泉秀
 灵鹫觉 积翠永 归宗芝 (十三世)死心新
 灵源清 草堂清 青原信 夹山纯
 双岭化 龟山津 保福权 护国新
 黄龙明 道吾圆 黄太史 王观文
1593-A¶ 第 378c 页 X85-0378.png
 吴秘书 泐潭乾 开先瑛 象田卿
 褒亲瑞 慧力昌 圆上座 苏内翰
 兜率悦 法云杲 湛堂准 净觉本
 报慈英 宝华鉴 九峰广 黄檗全
 觉范洪 超化静 石头志 双溪印
 (会元十七卷终)
 罗汉南 慈云隆 大沩瑃 福严演
 昭觉白 荐福英 尊胜明 慧日明
 道场如 宝寿乐 广慧杲 永安正
 光孝爽 法轮添 育王昙 真如香
 月珠鉴 万寿念 苏参政 (十四世)禾山方
 崇觉空 九顶泉 性空普 空室通
 佛心才 法轮端 长灵卓 黄龙霞
 雪巢一 雪峰空 正法明 祖庵主
 戏鱼静 龙牙密 东禅密 天童交
 圆通旻 和庵主 慈氏仙 雪窦持
 石佛益 疏山常 兜率照 张无尽
 西蜀銮 典牛游 九仙清 觉海因
 德山琼 中岩能 云顶印 信相显
 大沩智 (十五世)胡安国 普贤素 鼓山洵
 鼓山珍 育王谌 道场慧 显宁智
 乌回范 德山初 报恩常 梦庵信
 默庵道 光孝慜 雪峰忠 蓬莱圆
 范左丞 吴枢密 彭谏议 卢中丞
1593-A¶ 第 379a 页 X85-0379.png
 都左司 宣秘礼 涂毒策 (十六世)心闻贲
 天童朴 高丽坦然 龙华本 东山言
 懒庵枢 (十六世)在庵贤 咦庵鉴 (会元十八卷终)
第十卷
  临济宗
 (十一)杨岐会 (十二世)白云端 保宁勇 孙比部
 (十三)五祖演 云盖本 保福殊 郭功甫
 寿圣渊 上方益 (十四世)圆悟勤 佛鉴勤
 龙门远 开福宁 大随静 无为泰
 五福自 九顶素 礼首座 融藏主
 承天贤 俞道婆 (十五世)径山杲 虎丘隆
 佛智裕 佛性泰 此庵元 南峰辩
 灵隐远 鸿福文 华藏民 昭觉元
 中竺仁 象耳觉 华严觉 明因玩
 虎丘净 天宁思 君山觉 宝华显
 东山觉 徐枢密 赵令矜 李弥逊
 范县君 文殊道 南华炳 龙牙才
 蓬莱卿 佛珣灯 泐潭明 宝藏本
 祥符海 净众璨 (会元十九卷终)
 龙翔圭 高庵悟 牧庵忠 乌巨行
 白杨顺 云居如 归宗贤 道场辩
 奇首座 尼慧温 冯给事 月庵果
 石头回 护圣静 南岩胜 梁山远
 能仁悟 莫尚书 王龙图 (十六世)教忠光
1593-A¶ 第 379b 页 X85-0379.png
 卐庵颜 懒庵需 蒙庵岳 此庵净
 开善谦 佛照光 遁庵演 无用全
 玉泉懿 荐福本 灵岩性 蒋山直
 谁庵演 光孝远 最庵印 竹原元
 尼妙道 尼妙总 张无垢 李汉老
 刘彦脩 吴伟明 黄彦节 计妙真
 应庵华 清凉旦 水庵一 无庵全
 慧通旦 灵岩安 简堂机 或庵体
 湛堂深 钱端礼 全庵巳 疏山本
 曾内翰 葛知府 径山印 楚安方
 文殊业 稠庵赟 潘待制 随庵缘
 且庵仁 万年闲 中际能 普云圆
 退庵休 圆极岑 觉报清 何山然
 信相脩 穷谷琏 大沩行 老衲證
 山堂淳 复庵封 野庵璿 蓬庵会
 中庵空 遁庵珠 (十七世)肯堂充 智者慈
 木庵永 龙翔雅 剑门分 密庵杰
 南书记 李侍郎 伊庵权 三峰印
 德山涓 (会元二十卷终)


禅宗正脉目录(终)
1593-A¶ 第 379c 页 X85-0379.png
禅宗正脉卷第一


* 佛祖

** 释迦牟尼佛

【颂】初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
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后云门云。我当时若见。一
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评】【颂】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定。文
殊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世尊昔因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处。唯有
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
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
昧起。汝自问之。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托至
梵天。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文殊。亦
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过四十二恒河沙国土。有罔
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作
礼世尊。世尊敕罔明出。罔明却至女子前。鸣指一下。
女子于是从定而出。

【颂】世尊。因波斯匿王。问胜义谛
中。有世俗谛否。若言无。智不应二。若言有。智不应一。
一二之义。其义云何。佛言大王。汝于过去龙光佛法
1593-A¶ 第 380a 页 X85-0380.png
中。曾问此义。我今无说。汝今无听。无说无听。是名为
一义二义。

【颂】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曰说定法。
外道曰。今日说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说定法。
今日何说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颂】世尊。
因五通仙人问。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
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应诺。佛曰。那一通。你问我。

【颂】
世尊。因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可得见。乃至三度入
定。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
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普眼于是
才起一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颂】世尊。因
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迦叶。欲白椎摈。出才拈椎。乃
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尽其神力。椎不能举。世尊遂
问迦叶。汝拟摈那个文殊。迦叶无对。

【颂】世尊。因长爪
梵志索论义。预约曰。我义若堕。我自斩首。世尊曰。汝
义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物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
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谓弟子曰。我当回
去。斩首以谢世尊。弟子曰。人天众前。幸当得胜。何以
斩首。志曰。我宁于有智人前斩首。不于无智人前得
胜。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
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义堕处。唯
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
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
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證阿
罗汉。

【颂】世尊。因有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
1593-A¶ 第 380b 页 X85-0380.png
良久。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
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
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颂】世尊一日敕阿难。
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
钵。须依过去七佛仪式。阿难便问。如何是过去七佛
仪式。世尊召阿难。阿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

○世尊
因有比丘问。我于世尊法中。见处即有。證处未是。世
尊当何所示。世尊曰。比丘某甲。当何所示。是汝此问。

【颂】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
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著。
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
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
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
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
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

【颂】世尊因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
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过去。杀父害母。及
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證入。于
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世尊乃谓
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
害。文殊师利。尔从本巳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
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于是五百比丘。
同赞叹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
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
1593-A¶ 第 380c 页 X85-0380.png
中云何杀。

【颂】世尊敲髑髅。问耆婆生何道。曰生人道。
又敲一。生何道。曰生天。又敲一。耆罔措。

【颂】世尊因地。
布𩬊掩泥。献花于然灯。然灯见布𩬊处。遂约退众。乃
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刹。时众中有一贤于长
者。持标于指处插曰。建梵刹竟。时诸天散花赞曰。庶
子有大智矣。

【颂】世尊。因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
曰。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诸姊谛
观。各各契悟。感帝释散花曰。惟愿圣姊。有何所须。我
当终身供给。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
般物。一要无根树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叫
不响山谷一所。帝释曰。一切所须。我悉有之。若三般
物。我实无得。女曰。汝若无此。争解济人。帝释罔措。遂
同往白佛。佛言。憍尸迦。我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
义。唯有诸大菩萨。乃解此义。

【颂】城东有一老母。与佛
同生。而不欲见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
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中。亦总是
佛。

【颂】殃崛摩罗。因持钵至一长者门。其家妇人正值
产难。子母未分。长者曰。瞿昙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
法。能免产难。殃崛语长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
我回问世尊。却来相报。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
速去报言。我自从贤圣法来。未曾杀生。殃崛奉佛语。
疾往告之。其妇得闻。当时分娩。

【颂】世尊至多子塔前。
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围之。遂告曰。吾以
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

【颂】世尊临
1593-A¶ 第 381a 页 X85-0381.png
入涅槃。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曰。文殊。吾
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
曾转法轮邪。

【颂】世尊于涅槃会上。以手摩胸告众曰。
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后悔。若
谓吾灭度。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度。亦非吾弟子。时
万亿众。悉皆契悟。

** 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颂】见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
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
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
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颂古稍异)

** 二祖阿难尊者

【颂】一日问迦叶曰。师兄。世尊传金襕
袈裟外。别传个甚么。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
倒却门前刹竿著。

** 四祖优波毬多尊者

在世化导。證果最多。每度一人。
以一筹置于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充满其
间。最后有一长者子。名曰香众。来礼尊者。志求出家。
尊者问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
心。尊者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答曰。夫出家者。无我
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
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尊者曰。汝当大悟。心自
通达。宜依佛法僧。绍隆圣种。

**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颂】九祖伏驮密多。问祖曰。父母
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是最道者。祖以
偈答曰。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
1593-A¶ 第 381b 页 X85-0381.png
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
亦非离。

** 十祖胁尊者

【颂】至一林中。有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
问汝从何来。奢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处住。曰我心
非止。祖曰。汝不定邪。曰诸佛亦然。祖曰。汝非诸佛。曰
诸佛亦非。祖知是法器。即与剃度。付法说偈曰。真体
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寻诣波罗柰国。有马鸣大士。
迎而作礼。问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识佛。
不识者是。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识佛。焉
知不是。曰此是锯义。祖曰。彼是木义。祖问锯义者何。
曰与师平出。马鸣却问。木义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马
鸣豁然省悟。

** 十四祖龙树尊者

至南印度。彼国之人。多信福业。祖
为说法。递相谓曰。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
能睹之。祖曰。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彼人曰。佛性
大小。祖曰。非大非小。非广非狭。无福无报。不死不生。
彼闻理胜。悉回初心。祖复于座上。现自在身。如满月
轮。一切众。唯闻法音。不睹祖相。彼众中。有长者子。名
迦那提婆。谓众曰。识此相否。众曰。目所未睹。安敢辨
识。提婆曰。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何以知
之。盖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廓然虚明。言
讫。轮相即隐。复居本座。而说偈言。身现圆月相。以表
诸佛体。说法无其形。用辨非声色。彼众闻偈。顿悟无
1593-A¶ 第 381c 页 X85-0381.png
生。

**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颂】谒龙树大士。将及门。龙树
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钵水。置于座前。尊者睹之。
即以一针。投之而进。欣然契会。

○祖至迦毗罗国。彼
有长者。曰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耳如菌。味甚美。唯
长者与第二子罗睺罗多。取而食之。取巳随长。尽而
复生。自馀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长
者乃问其故。祖曰。汝昔曾供养一比丘。然此比丘。道
眼未明。以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唯汝与子。精诚供
养。得以享之。馀即否矣。又问长者年多少。答曰。七十
有九。祖乃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汝年八
十一。此树不生耳。长者闻偈巳。弥加叹伏。且曰。弟子
衰老。不能事师。愿舍次子。随师出家。

**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行化至摩提国。见山舍一童
子。持圆鉴。直造祖前。祖问汝几岁邪。曰百岁。祖曰。汝
年尚幼。何言百岁。童曰。我不会理。正百岁耳。祖曰。汝
善机邪。童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
一日。而得决了之。祖曰。汝手中者。当何所表。童曰。诸
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彼
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祖携至本处。授具戒讫。名
伽耶舍多。他时闻风吹殿铃声。祖问曰。铃鸣邪。风鸣
邪。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祖曰。心复谁乎。舍多
曰。俱寂静故。祖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即
付法眼。
1593-A¶ 第 382a 页 X85-0382.png

**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
多。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营作。
皆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
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
报。有三时焉。凡人。伹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
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𨤲靡忒。纵经百千
万劫。亦不磨灭。时阇夜多。闻是语巳。顿释所疑。祖曰。
汝虽巳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
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
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
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阇夜多。承言领旨。即发
宿慧。祖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
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又云。此是妙音如来见性之
句。汝宜传布后学。

**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
无量。后至离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辩论。为
之首者。名婆修盘头。(此云遍行)常一时不卧。六时礼佛。清
净无欲。为众所归。祖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遍行
头陀。能脩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
可。祖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
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祖曰。我不求道。
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
名之曰道。时遍行闻巳。发无漏智。欢喜赞叹。祖又语
1593-A¶ 第 382b 页 X85-0382.png
彼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
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诸佛智。复告遍
行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无恼于衷乎。遍行曰。我
忆念七劫前。生常安乐国。师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
当證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
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
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
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
如风如响。况今获饮无上甘露。而返生热恼邪。惟愿
大慈。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听吾
偈曰。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
理竟。

** 二十三祖鹤勒尊者

年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祀。
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于人。岁费牲牢。伤
害斯甚。言讫。庙貌忽然而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


有师子。归依尊者而问曰。我欲求道。当用何心。祖曰。
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祖曰。汝
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
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语巳。即入佛慧。

**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自得法游方。至罽宾国。有波利
迦者。本习禅观。故有禅定。知见。执相。舍相。不语之五
众。祖诘而化之。四众皆默然心服。唯禅定师。达磨达
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祖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
既至于此。胡云习定。彼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
1593-A¶ 第 382c 页 X85-0382.png
人习。岂有处所。祖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
岂在人习。彼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当来此。其定
常习。祖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
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祖曰。
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
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净。祖曰。其珠无内
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磨达。蒙
师开悟。心地朗然。祖既摄五众。名闻遐迩。

【颂】因罽宾
国王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祖曰。巳得蕴
空。王曰。离生死否。祖曰。巳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
施我头。祖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刃。断尊者
首。白乳涌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

**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东印度人也。行化至南印
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
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
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
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
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
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
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
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诸光明。不
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巳。即知是珠。既
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
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
1593-A¶ 第 383a 页 X85-0383.png
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
生有道。心宝亦然。祖叹其辨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
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
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
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

【颂】祖因东印度国王。请
祖斋次。王乃问诸人尽转经。唯师为甚不转。祖曰。贫
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
万亿卷。非但一卷两卷。

** 菩提达磨大师者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
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
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
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巳得通量。夫达
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祖乃
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
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
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
日下。祖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尝废阙。迨
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
佛大胜多。本与祖。同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
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二甘
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
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
第六寂静宗。各封已解。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甚
盛。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巳陷牛迹。况复支离繁兴。
1593-A¶ 第 383b 页 X85-0383.png
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言巳。微现神力。至有
相宗。乃至寂静宗所。彼各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
既而六众。咸誓归依。由是。化被南天。声驰五印。经六
十载。度无量众。

【颂】后值异见王。轻毁三宝。因问波罗
提尊者。(无相宗首)何者是佛。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
否。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曰性在作用。王曰。是
何作用。我今不见。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
有否。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
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
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
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
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
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巳。心即开悟。悔
谢前非。

○祖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遂汎重溟。凡三
周寒暑。造于南海。实梁普通七年庚子岁。九月二十
一日也。广州剌史萧昂。其主礼迎接。表闻 武帝。帝
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
位巳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
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
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评】【颂】帝又
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
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颂古上云。师遂折芦渡江。至魏。后帝举问志公。公曰。陛下
识此人否。曰不识。志曰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曰当遣诏之。志曰。莫道陛下诏。盍国人去。他亦不回)
1593-A¶ 第 383c 页 X85-0383.png
祖知机不契。潜回江北。届于洛阳。当魏孝明帝正光
元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
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颂】时有僧神光者。近闻达
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
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剌血济饥。布𩬊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
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
动。迟明积雪过膝。祖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
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
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
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祖
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
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
在。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乃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
我与汝安心竟。

【颂】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
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
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
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
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
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
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
1593-A¶ 第 384a 页 X85-0384.png
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
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證心。外付
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
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
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
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
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證。千万有馀。汝
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
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祖
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
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尝
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
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踰海越漠。为汝求人。际会
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巳终。(○别记云。祖初居少林寺
九年。为二祖说法。秪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性。曾未契理。祖秪遮其非。不
为说无念心体。可。忽曰。我巳息诸缘。祖曰。莫成断灭去否。可曰。不成断灭。祖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无疑也)
言巳。端居而逝。

【颂】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后三岁
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
独逝云问师何往。祖曰西天去。云归。具说其事。及门
人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朝为之惊叹。奉诏
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

○初梁武遇祖因缘未契。及
闻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师碑而未暇也。后闻宋云事。
乃成之。代宗谥圆觉大师。塔曰空观。

** 慧可大师

得法传衣事迹。达磨章具之矣。自少林托
1593-A¶ 第 384b 页 X85-0384.png
化西归。大师继阐玄风。博求法嗣。

【颂】至北齐天平二
年。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
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
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
僧住。士曰。今见和尚。巳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
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
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
无二也。祖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于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执侍经二载。祖乃告曰。
菩提达磨。远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于吾。
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

** 僧璨大师

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
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
空山。居无常处。积十馀载。时人无能知者。

【颂】至隋开
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曰。
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
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祖屡
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

○祖信心铭曰。至道
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𨤲有差。天地
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
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馀。良由取舍。所以
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
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
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
1593-A¶ 第 384c 页 X85-0384.png
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
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
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
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
境灭。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
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
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
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
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
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
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
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
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
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
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
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
净尽。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
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
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
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
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
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
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
来今。
1593-A¶ 第 385a 页 X85-0385.png

** 道信大师

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
既嗣祖风。摄心无𥧌。胁不至席者。仅六十年。后住破
山。头学侣云臻。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
秀。异乎常童。祖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邪。答曰。性空
故无。祖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
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以至付法传衣。
一日告众曰。吾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望破头山。见
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否。众皆默然。
弘忍曰。莫是和尚他后横出一枝佛法否。祖曰善。后
贞观癸卯岁。 太宗。向师道味。欲瞻风彩。诏赴京。祖
上表逊谢。前后三返。竟以疾辞。第四度命使曰。如果
不起。即取首来。使至山谕旨。祖乃引颈就刃。神色俨
然。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钦慕。就赐珍缯。以遂其
志。

** 弘忍大师

蕲州黄梅人也。

【颂】先为破头山中栽松道
者。尝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巳老。脱有
闻。其能广化邪。傥若再来。吾尚可迟汝。乃去。行水边。
见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
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周氏
季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
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巳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抛浊
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之。成
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智者叹曰。此子
1593-A¶ 第 385b 页 X85-0385.png
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化于破头
山。

○咸亨中。有一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州来参谒。
祖问曰。汝自何来。卢曰岭南。祖曰。欲须何事。卢曰。唯
求作佛。祖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卢曰。人即有
南北。佛性岂然。祖知是异人。乃诃曰。著槽厂去。卢礼
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劳于杵臼之间。昼夜不息。经八
月。祖知付授时至。遂告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
言。持为已任。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
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馀僧。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
众所宗仰。咸推称曰。若非尊秀。畴敢当之。神秀窃聆
众誉。不复思惟。乃于廓壁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
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祖因经行。忽见
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
胜果。各令念诵。卢在碓坊。忽聆诵偈。乃问同学。是何
章句。同学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则
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叹赏。必将付法传衣也。卢曰。
其偈云何。同学为诵。卢良久曰。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同学诃曰。庸流何知。勿发狂言。卢曰。子不信邪。愿以
一偈和之。同学不答。相视而笑。卢至夜。密告一童子。
引至廊下。卢自秉烛。请别驾张日用。于秀偈之侧。写
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
惹尘埃。祖后见此偈。曰。此是谁作。亦未见性。众闻斯
语。遂不之顾。逮夜。祖潜诣碓坊。问曰。米白也未。卢曰。
白也。未有筛。祖于碓。以杖三击之。卢即以三鼓入室
1593-A¶ 第 385c 页 X85-0385.png
祖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
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
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
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
以至于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
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
既无种。无性亦无生。卢行者。跪受衣法。启曰。法则既
受。衣付何人。祖曰。昔达磨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
明得法。今信心巳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
且当远隐。俟时行化。所谓受衣之人。命如悬丝也。卢
曰。当隐何所。祖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卢礼足巳。捧
衣而出。是夜南迈。大众莫知。

** 慧能大师

造黄梅之东山。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

【颂】
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届南海。遇印宗法
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祖寓止廊庑间。暮夜风飏刹
幡。闻二僧对论。一曰幡动。一曰风动。往复酬答。曾未
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
自心耳。印宗窃聆此语。竦然异之。明日邀祖入室。徵
风幡之义。祖具以理告。印宗不觉起立曰。行者定非
常人。师为是谁。祖更无所隐。直叙得法因由。于是印
宗执弟子之礼。请授禅要。乃告四众曰。印宗具足凡
夫。今遇肉身菩萨。乃指座下卢居士曰。即此是也。因
请出所传信衣。悉令瞻礼。会诸名德。为之剃𩬊。就法
性寺智光律师。授满分戒。后返曹溪。雨大法雨。学者
1593-A¶ 第 386a 页 X85-0386.png
不下千数。

○中宗神龙元年。降诏云。朕请安秀二师。
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曰。南方
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令遣内侍薛
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祖上表。辞疾。愿终
林麓。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
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
如何。祖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见如来。若坐
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
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證。
岂况坐邪。简曰。弟子回主上必问。愿和尚慈悲。指示
心要。祖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暗无尽。亦
是有尽。相待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
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
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祖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
别。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见。羊鹿等机。大
智上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祖曰。明与
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
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
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
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
灭。何异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
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
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
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
1593-A¶ 第 386b 页 X85-0386.png
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

○祖一日
谓众曰。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
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
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
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閒恬静。虚融澹泊。此名
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
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
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
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
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
果。

○先天元年。告诸四众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
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淳熟。决定不疑。
堪任大事。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
华情巳。菩提果自成。说偈巳。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
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
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尝有僧举卧
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要。若依而行之。
是加系缚。因示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
心数起。菩提作么长。祖说法利生。经四十载(门人记
录目为坛经。盛行于世)。

(会元一卷终)

* 旁出

**** 牛头山法融禅师

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
1593-A¶ 第 386c 页 X85-0386.png
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
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

【颂】后入牛头山。幽
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唐贞观中。四祖
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
此间有道人否。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
个是道人。僧无对。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
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祖遂入山。见师
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作甚么。师曰观心。
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
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师曰。还识
道信禅师否。祖曰。何以问他。师曰。向德滋久。冀欲礼
谒。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
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
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这个是甚么。师无语。少
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竦然。祖曰。
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
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
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
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
之法。汝今巳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
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
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
1593-A¶ 第 387a 页 X85-0387.png
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曰。
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
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
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
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
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
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
五人达者。绍汝缘化。祖付法讫。遂返双峰终老。师自
是法席大盛。

○唐永徽中。徒众乏粮。师往丹阳缘化。
去山八十里。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往暮还。供僧三百。
二时不阙。三年。

**** 牛头智岩禅师

一日宴坐。睹异僧。身长丈馀。神姿爽
拔。词气清朗。谓师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
不见。尝在谷中入定。山水暴涨。师怡然不动。其水自
退。师后谒融禅师。发明大事。融谓师曰。吾受信大师
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
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巳过此见。吾
复何云。

**** 钟山昙璀禅师

初谒融禅师。融目而奇之。乃告之曰。
色声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子知之乎。
师默而审之。大悟玄旨。寻晦迹钟山。多历年所。茅庵
瓦缶。以终老焉。

**** 牛头智威禅师

谒法持禅师。传授正法。自尔江左学
徒。皆奔走门下。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师尝有偈示曰。
1593-A¶ 第 387b 页 X85-0387.png
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
忠答曰。虚妄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汎
般若船。师知其了悟。乃付以院事。随缘化导。

**** 牛头慧忠禅师

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铛。尝有供
僧谷两廪。盗者窥伺。虎为守之。县令张逊者。至山顶
谒。问师有何徒弟。师曰。有三五人。逊曰。如何得见。师
敲禅床。有三虎哮吼而出。逊惊怖而退。师有安心偈
曰。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 安国玄挺禅师

初参威禅师。侍立次。有讲华严僧问。
真性缘起其义云何。威良久。师遽答曰。大德。正兴一
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其僧言下大悟。

**** 天柱崇慧禅师

僧问。达磨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
无。师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
指示。师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僧无语。师复曰。阇黎
会么。曰不会。师曰。自已分上作么生。干他达磨来与
未来作么。他家来。大似卖卜汉。见汝不会。为汝锥破
卦文。才生吉凶。若作汝分上。一切自看。僧曰。如何是
解卜底人。师曰。汝自出门时。便不中也。

○问亡僧迁
化。向甚么处去也。师曰。隔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
色光辉。

○问如何是大通智胜佛。师曰。旷大劫来。未
曾壅滞。不是大通智胜佛。是甚么。曰为甚么佛法不
现前。师曰。只为汝不会。所以佛不现前。汝若会去亦
无佛可成。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白猿抱子来青
嶂。蜂蝶衔花绿蕊间。
1593-A¶ 第 387c 页 X85-0387.png

**** 鹤林玄素禅师

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办供。师
欣然而往。众皆见讶。师曰。佛法平等。贤愚一致。但可
度者。吾就度之。复何差别之有。

【颂】有僧扣门。师问是
甚么人。曰是僧。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著。曰为甚
么不著。师曰。无汝栖泊处。

**** 佛国惟则禅师

初谒忠禅师大悟玄旨。乃曰。天地无
物也。是我无物也。虽无物也。而未尝无物也。如此。则
圣人如梦。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
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

**** 径山道钦禅师

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遇素禅师。谓
之曰。观子神气温粹。真法宝也。师感悟。因求为弟子。
素。躬与落𩬊。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师遂
南迈。抵临安。见东北一山。因问樵者。樵曰。此径山也。
乃驻锡焉。

○僧问如何是道。师曰。山上有鲤鱼。海底
有蓬尘。

【颂】马祖令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发缄。
于圆相中著一点。却封回(忠国师闻乃云。钦师犹被马师惑)

○崔赵
公问。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师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
将相之所能为。公于是有省。

【颂】唐大历三年。代宗诏
至阙下。亲加瞻礼。一日同忠国师在内庭坐次。见帝
驾来。师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
仪中见贫道。帝悦。谓国师曰。欲锡钦师一名。国师欣
然奉诏。乃赐号国一焉。

**** 云居智禅师

尝有华严院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
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
1593-A¶ 第 388a 页 X85-0388.png
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
佛。佛即性。故曰。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
何有见。师曰。见无所见。曰既无所见。何更有见。师曰。
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曰。无有能见者。
曰究竟其理如何。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
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
日见。未尝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
性。曰此性遍一切处否。师曰。无处不遍。曰凡夫具否。
师曰。上言无见不遍。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诸佛
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萦此苦。何曾得遍。师
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
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
即有能了不了人。师曰。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
曰至理如何。师曰。我以要言之。汝即应念清净性中。
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
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又
曰。此是极究竟处。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
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
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
然清净性中。虽无动摇。具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
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
继宗踊跃。礼谢而退。

**** 鸟窠道林禅师

【颂】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
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
1593-A¶ 第 388b 页 X85-0388.png
观。云何用心。礼。久而无言。师三礼而退。属代宗诏国
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归于西湖。见秦望
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以为
名。有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
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
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
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玄旨。

【颂】白
居易侍郎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
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甚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
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 北宗神秀禅师

少亲儒业。博综多闻。俄舍爱出家。寻
师访道。遇五祖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誓
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祖默识之。深加器重。

○师示众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 嵩岳慧安国师

唐贞观中。至黄梅谒忍祖。遂得心要。

○有坦然。怀让二僧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何不问自已意。曰如何是自已意。师曰。当观密
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然于言下
知归。让乃即谒曹溪。

○武后徵至辇下。待以师礼。与
秀禅师。同加钦重。后尝问师。甲子多少。师曰不记。后
曰。何不记邪。师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
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
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
后闻稽颡信受。
1593-A¶ 第 388c 页 X85-0388.png

**** 蒙山道明禅师

【颂】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
同志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馀辈未
及。卢见师奔至。即掷衣钵于盘石曰。此衣表信。可力
争邪。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慄。乃曰。
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卢曰。不思善。
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
下大悟。遍体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
还更别有意旨否。卢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
若返照自已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黄梅
随众。实未省自已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
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卢曰。汝若如是。则吾
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 寿州道树禅师

年将五十出家。遇秀禅师。言下知微。
乃卜寿州三峰山。结庵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
谭诡异。于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萨罗汉天仙等形。
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师之学徒。睹之。皆不能测。如此
涉十年后。寂无形影。师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眩
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
闻无尽。

**** 降魔藏禅师

遇北宗盛化。便是抠衣。秀问曰。汝名降
魔。此无山精水怪。汝翻作魔邪。师曰。有佛有魔。秀曰。
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师曰。是佛亦空。何境界
之有。

**** 福先仁俭禅师

自嵩山罢问。放旷郊廛。谓之腾腾和
1593-A¶ 第 389a 页 X85-0389.png
尚。有了元歌。行于世。

**** 破灶堕和尚

【颂】隐居嵩岳山坞。有庙甚灵。殿中唯安
一灶。远近祭祀不辍。烹杀物命甚多。师一日领侍僧
入庙。以杖敲灶三下曰。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
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倾破
堕落。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设拜师前。师曰。是恁么
人。曰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
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师曰。是汝本有之性。
非吾强言。神再礼而没。少选。侍僧问曰。某等久侍和
尚。不蒙示诲。灶神得甚么径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
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别也无道理为伊。侍僧无言。师
曰会么。僧曰不会。师曰。本有之性。为甚么不会。侍僧
等乃礼拜。师曰。堕也堕也。破也破也。后义丰禅师举
似安国师。安叹曰。此子会尽物我一如。可谓如朗月
处空。无不见者。难搆伊语脉。丰问曰。未审甚么人搆
得他语脉。安曰。不知者。时号为破灶堕。

○僧问物物
无形时如何。师曰。礼即唯汝非我。不礼即唯我非汝。
其僧乃礼谢。师曰。本有之物。物非物也。所以道。心能
转物。即同如来。

**** 嵩岳元圭禅师

谒安国师。顿悟玄旨。遂卜庐于岳之
庞坞。一日有岳神乞戒。师即为张座。付五戒巳。神乃
曰。我神通亚佛。师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
十句。七能三不能。神竦然避席跪启曰。可得闻乎。师
曰。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师曰。汝
1593-A¶ 第 389b 页 X85-0389.png
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曰不能。师曰。是谓五
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
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
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定业亦
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亘无一人
能主其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
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
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师所授戒。我当奉行。

**** 终南山惟政禅师

【颂】唐文宗好嗜蛤蜊。沿海官吏。先
时递进。人亦劳止。一日御馔中。有擘不张者。帝以其
异。即焚香祷之。乃开。见菩萨形仪。梵相具足。帝遂贮
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锦。赐兴善寺。令众僧瞻礼。因
问群臣。斯何祥也。或奏。太一山惟政禅师。深明佛法。
博通强记。乞 诏问之。帝即颁诏。师至。帝问其事。师
曰。臣闻物无虚应。此乃启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云。
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
巳现。且未闻说法。师曰。陛下睹此为常邪。非常邪。信
邪。非信邪。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焉。师曰。陛下巳闻
说法竟。皇情悦豫。得未曾有。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
像。以答殊休。

**** 嵩山峻极禅师

【颂】僧问。如何修善行人。师曰。担枷带
锁。曰如何是作恶行人。师曰。修禅入定。曰某甲浅机。
请师直指。师曰。汝问我恶。恶不从善。汝问我善。善不
从恶。僧良久。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恶人无善念。善
1593-A¶ 第 389c 页 X85-0389.png
人无恶心。所以道。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僧于言
下大悟。后破灶堕闻举。乃曰。此子会尽诸法无生。

**** 保唐无住禅师

唐相国杜鸿渐问曰。弟子闻金和尚
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师曰然。公曰。此三
句。是一是三。师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
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句妄字。莫是
从心之忘乎。曰。从女者是也。公曰。有据否。师曰。法句
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
有涯。公闻。疑情荡然。公又问。师还以三句示人否。师
曰。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
体。寂然现前。无念亦不立也。

○于时庭树鸦鸣。公问。
师闻否。师曰闻。鸦去巳。又问师闻否。师曰闻。公曰。鸦
去无声。云何言闻。师乃普告大众曰。佛世难值。正法
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
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
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
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
首又问。何名第一义。第一义者。从何次第得入。师曰。
第一义。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
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俗谛。无性
第一义。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思议。

**** 西域崛多三藏

于六祖言下契悟。后游五台。见一僧
结庵静坐。师问曰。孤坐奚为。曰观静。师曰。观者何人。
静者何物。其僧作礼问曰。此理如何。师曰。汝何不自
1593-A¶ 第 390a 页 X85-0390.png
观自静。彼僧茫然。师曰。汝出谁门邪。曰秀禅师。师曰。
我西域异道最下种者。不堕此见。兀然空坐。于道何
益。

**** 韶州法海禅师

初见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喻。
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
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
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
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师信受。以偈赞曰。即心元
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 吉州志诚禅师

初参秀禅师。后往曹溪质疑。六祖曰。
汝师若为示众。师曰。尝指诲大众。令住心观静。长坐
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
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
为立功过。师曰。未审大师。以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
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听吾偈
曰。一切无心自性戒。一切无碍自性慧。不增不减自
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师闻偈悔谢。即誓依归。乃呈
偈曰。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 匾担山晓了禅师

有忽雷澄禅师撰塔碑。其略曰。师
住匾担山。号晓了。六祖之嫡嗣也。师得无心之心。了
无相之相。无相者森罗眩目。无心者分别炽然。绝一
言一响。响莫可传。传之行矣。言莫可穷。穷之非矣。师
得无无之无。不无于无也。吾今以有有之有。不有于
有也。不有之有。去来非增。不无之无。涅槃非灭。呜呼。
1593-A¶ 第 390b 页 X85-0390.png
师住世兮曹溪明。师寂灭兮法舟倾。师谭无说兮寰
宇盈。师示迷徒兮了义乘。匾担山色垂兹色。空谷犹
留晓了名。

**** 洪州法达禅师

念法华经三千部。后礼拜六祖曰。惟
愿和尚大慈。略说经中义理。祖曰。汝念此经。以何为
宗。师曰。学人愚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祖曰。
汝试为吾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师即高声念经。至
方便品。祖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
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唯一大事。一大事。即
佛知见也。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
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
既是佛。巳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
汝自心。更无别体。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
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种苦口。
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汝但
劳劳执念。谓为功课者。何异[牧/(厂@牛)]牛爱尾也。师曰。若然
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也。祖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
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汝。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
悟转法华。诵久不明已。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
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云云)师从此领
旨。亦不辍诵持。

**** 寿州智通禅师

初看楞伽经。约千馀遍。而不会三身
四智。礼拜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
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1593-A¶ 第 390c 页 X85-0390.png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
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
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
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师曰。四智之义可得
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邪。若离三身。
别谭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
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
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
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转识
为智者。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师礼谢。以偈赞曰。三身
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
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智因师晓。终亡污染名。

**** 江西志彻禅师

一日远来礼觐六祖。问曰。弟子尝览
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宣说。祖曰。
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恶一切诸法分别心
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祖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
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
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
学人转加疑惑。祖曰。涅槃经。吾昔者听尼无尽藏读
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
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祖曰。
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甚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
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
1593-A¶ 第 391a 页 X85-0391.png
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心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
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
说真无常义也。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
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
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
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
纵览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如醉醒。乃说偈曰。因守
无常心。佛演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
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祖曰。
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师礼谢而去(师姓张。名行昌)

**** 信州智常禅师

一日参六祖。祖问。汝从何来。欲求何
事。师曰。学人近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
决狐疑。至吉州遇人指迷。令投和尚。伏愿垂慈摄受。
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吾与汝證明。师曰。初到
彼三月。未蒙开示。以为法切故。于中夜独入方丈。礼
拜哀请。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
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
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
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
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
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垂诲。令无疑
滞。祖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
一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
法守空知。还似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
1593-A¶ 第 391b 页 X85-0391.png
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已灵光常显现。师
闻偈巳。心意豁然。乃述一偈曰。无端起知解。著相求
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
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 广州志道禅师

初参六祖问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
经。仅十馀载。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祖曰。汝何处未
了。对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巳。寂灭为乐。于
此疑惑。祖曰。汝作么生疑。对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
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
无觉。经云。生灭灭巳。寂灭为乐者。未审是何身寂灭。
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是苦。苦
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
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
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
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
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
生。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
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解。而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
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执吝生
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
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
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
终日驰求。佛悯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
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
1593-A¶ 第 391c 页 X85-0391.png
前之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
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
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无上大涅
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
人。目以无为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
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
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
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
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
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
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师闻偈。踊
跃作礼而退。

**** 永嘉真觉禅师

【颂】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
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
阳策禅师。同诣曹溪。初到振锡。绕祖三匝。卓然而立。
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
而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
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
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
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邪。祖
曰。谁知非动。师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
之意。师曰。无生岂有意邪。祖曰。无意谁当分别。师曰。
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
觉矣。师著證道歌。永嘉集。
1593-A¶ 第 392a 页 X85-0392.png

**** 司空山本净禅师

【颂】唐玄宗诏师到京。敕住白莲亭。
而后召两街名僧硕学。赴内道场。与师阐扬佛理。时
有远禅师。抗声谓师曰。今对圣上。校量宗旨。应须直
问直答。不假繁词。只如禅师所见。以何为道。师曰。无
心是道。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师曰。道本
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既无。道凭
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远曰。禅师见有身心。是道
巳否。师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远曰。适言无心是道。
今又言身心是道。岂不相违。师曰。无心是道。心泯道
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
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远曰。观禅师
形质甚小。却会此理。师曰。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
僧无相。见相者。是大德所见。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
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其道。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
见道。远曰。今请禅师。于相上说于无相。师曰。净名经
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
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远闻
语失色。逡巡避席。师有偈曰。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
逢直无彼此。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何曾有二意。触
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复云。一大如是。四
大亦然。若明四大无主。即悟无心。若乃无心。自然契
道。

○志明禅师问。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
道。又曰。身心本来是道。四生十类皆有身心。亦应是
道。师曰。大德。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殊。即是求
1593-A¶ 第 392b 页 X85-0392.png
见闻觉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经云。无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
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明杜口而退。师有偈曰。见闻
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
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次有禅师近臣问答。文繁不备)

**** 婺州玄策禅师

游方时。届于河朔。有隍禅师者。曾谒
黄梅。自谓正受。师知隍所得未真。往问曰。汝坐于此
作么。隍曰入定。师曰。汝言入定。有心邪。无心邪。若有
心者。一切蠢动之类。皆应得定。若无心者。一切草木
之流。亦合得定。曰我正入定时。则不见有有无之心。
师曰。既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
出入。则非大定。隍无语。良久问。师嗣谁。师曰。我师曹
溪六祖。曰六祖以何为禅定。师曰。我师云。夫妙湛圆
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
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
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此说。遂造于曹溪。请决疑翳。
而祖意与师冥符。隍始开悟。

**** 河北智隍禅师

【颂】始参五祖。虽尝咨决。而循乎渐行。
乃往河北结庵长坐。积二十馀载。不见惰容。后遇策
禅师激励。遂往参六祖。祖悯其远来。便垂开决。师于
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

**** 南阳慧忠国师

【颂】一日唤侍者。者应诺。如是三召三
应。师曰。将谓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僧问赵州。国师唤侍者。意
1593-A¶ 第 392c 页 X85-0392.png
作么生。州云。如人暗里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巳彰)。

○上堂。禅宗学者。应遵佛
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
身中虫。夫为人师。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
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能堪。

○僧
问。若为得成佛去。师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
脱。曰作么生得相应去。师曰。善恶不思。自见佛性。曰
若为得證法身。师曰。越毗卢之境界。曰清净法身作
么生得。师曰。不著佛求耳。曰阿那个是佛。师曰。即心
是佛。曰心有烦恼否。师曰。烦恼自离。曰岂不断邪。师
曰。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曰坐禅
看静。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

○问见十方虚空是法身否。师曰。以想求取之。是颠
倒见。

○问即心是佛。可修万行否。师曰。诸圣皆具二
严。岂拨无因果邪。又曰。我今答汝。穷劫不尽。言多去
道远矣。所以道。说法有所得。斯则野干鸣。说法无所
得。是名师子吼。

【颂】上堂。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
云淡泞。出没太虚之中。万法本閒。而人自闹(颂见韶国师章)

○师问僧。近离甚处。曰南方。师曰。南方知识以何法
示人。曰南方知识祇道。一朝风火散后。如蛇退皮。如
龙换骨。本尔真性。宛然无坏。师曰。苦哉苦哉。南方知
识说法。半生半灭。曰南方知识即如是。未审和尚此
间说何法。师曰。我此间身心一如。身外无馀。曰和尚
何得将泡幻之身。同于法体。师曰。你为甚么入于邪
道。曰甚么处是某入于邪道处。师曰。不见教中道。若
1593-A¶ 第 393a 页 X85-0393.png
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有人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曰
恁么即断去也。师曰。向汝道。诸法不相到。断甚么。


师问本净禅师。汝巳后见奇特言语如何。净曰。无一
念心爱。师曰。是汝屋里事。

【评】【颂】唐肃宗问。如何是十
身调御。师乃起立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
净瓶来 帝又问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
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已清净法
身 帝又问。师都不视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
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么。帝曰见。师曰。他还眨眼
视陛下否(评唱颂古稍异。览者审焉)

【评】【颂】师以化缘将毕。涅槃时
至。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
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就师请取塔样。师良
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
知此事。乞诏问之。师迁化后。帝诏应真问此意如何。
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
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应真后住耽源山)

**** 荷泽神会禅师

年十四为沙弥。谒六祖。祖曰。知识远
来大艰辛。将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师曰。
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便
打。师于杖下思惟曰。大善知识。历劫难逢。今既得遇。
岂惜身命。自此给侍。

【颂】他日祖告众曰。吾有一物。无
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师乃出曰。
是诸佛之本源。乃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
1593-A¶ 第 393b 页 X85-0393.png
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师礼拜而退。祖曰。此子向后。
设有把茆盖头。也只成得个知解宗徒(法眼云。古人授记人终不
错。如今立知解为宗。即荷泽也)。

○师寻往西京受戒。唐景隆年中。却
归曹溪阅大藏经。于内六处有疑。问于六祖 第一
问。戒定慧曰。所用戒何物。定从何处修。慧因何处起。
所见不通流。祖曰。定即定其心。将戒戒其行。性中常
慧照。自见自知深 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
今无无何物。诵经不见有何义。真似骑驴更觅驴。祖
曰。前念恶业本无。后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后
代人天不久。汝今正听吾言。吾即本无今有 第三
问。将生灭却灭。将灭灭却生。不了生灭义。所见似聋
盲。祖曰。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将灭灭却生。令人
心离境。未即离二边。自除生灭病 第四问。先顿而
后渐。先渐而后顿。不悟顿渐人。心里常迷闷。祖曰。听
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脩行顿中渐。證果渐中顿。顿
渐是常因。悟中不迷闷 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
定。定慧后初。何生为正。祖曰。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
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先。双修自心
正 第六问。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
起从何处出。祖曰。说即先佛而后法。听即先法而后
佛。若论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心里出。

○祖灭后二
十年间。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盛行于秦
洛。师入京。天宝四年。方定两宗(南能顿宗北秀渐教)乃著显宗
记。盛行于世。
1593-A¶ 第 393c 页 X85-0393.png

**** 耽源应真禅师

为国师侍者时。一日国师在法堂中
师入来。国师乃放下一足。师见便出。良久却回。国师
曰。适来意作么生。师曰。向阿谁说即得。国师曰。我问
你。师曰。甚么处见某甲。

【颂】师又问。百年后。有人问极
则事如何。国师曰。幸自可怜生。须要觅个护身符子
作么。

○麻谷问。十二面观音岂不是圣。师曰是。麻谷
与师一掴。师曰。想汝未到此境。

**** 蒙山光宝禅师

初谒荷泽。泽谓之曰。汝名光宝。名以
定体。宝即已有。光非外来。纵汝意用而无少乏。长夜
蒙照而无间歇。汝还信否。师曰。信则信矣。未审光之
与宝。同邪异邪。泽曰。光即宝。宝即光。何有同异之名
乎。师曰。眼耳缘声色时。为复抗行。为有回互。泽曰。抗
互且置。汝指何法为声色之体乎。师曰。如师所说。即
无有声色可得。泽曰。汝若了声色体空。亦信眼耳诸
根。及与凡与圣平等如幻。抗行回互。其理昭然。师由
是领悟。礼辞而去。

**** 圭峰宗密禅师

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
朝士归慕。唯相国裴公休。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
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写录诸家所
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或云一百卷)
以贻后代。

○其都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
此云思惟修。亦云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
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
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
1593-A¶ 第 394a 页 X85-0394.png
亦名禅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
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谭禅理。少说禅
行。故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人。但目真性为禅者。是
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辩华竺之音也。然非离真性。别
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
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
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
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
(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经)亦是菩萨
万行之源。故名心地。(出梵网经)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者
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
哉。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
切妙用。万行万德。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
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
佛求生净土。亦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
等也。又真性即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门则有浅有
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
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
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
者。是大乘禅。(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
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
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
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
1593-A¶ 第 394b 页 X85-0394.png
是此禅也。达磨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
定。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
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
只是前之诸禅行相。唯达磨所传者。顿同佛体。迥异
诸门。故宗习者。难得其旨。得即成圣。疾證菩提。失即
成邪。速入涂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人传一人。后代
巳有所凭。故任千灯千照。洎乎法久成弊。错谬者多。
故经论学人。疑谤亦众。原夫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
门渐门。二教二门。各相符契。今讲者偏彰渐义。禅者
偏播顿宗。禅讲相逢。胡越之隔。(宗密)不知宿生何作
熏得此心。自未解脱。欲解他缚。为法亡于躯命。悯心
切于神情。(亦如净名经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然欲罢不能。验是宿习难改故)
叹人与法差。法为人病。故别撰经律论疏。大开戒定
慧门。显顿悟资于渐修。證师说符于佛意。意既本末
而委示。文乃浩博而难寻。汎学虽多。秉志者少。况迹
涉名相。谁辩金鍮。徒自疲劳。未见机感。虽佛说悲增
是行。而自虑爱见难防。遂舍众入山。习定均慧。前后
息虑。相继十年。微细习情。起灭彰于静慧。差别法义。
罗列现于空心。虚隙日光。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像
昭昭。岂比夫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之狂慧者也。然
本因了自心而辩诸教。故恳情于心宗。又因辩诸教
而解修心。故虔诚于教义。教也者。诸佛菩萨所集经
论也。禅也者。诸善知识所述句偈也。但佛经开张。罗
大千八部之众。禅偈撮略。就此方一类之机。罗众则
1593-A¶ 第 394c 页 X85-0394.png
莽荡难依。就机则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裴休为之序曰。诸宗门中皆有达人。然各安所集。通
少局多。故数十年来。师法益坏。以承禀为户牖。各自
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情随函矢而迁变。法
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纷拿。莫能辨析。则向者世尊菩
萨。诸方教宗。适足以起诤后人。憎烦恼病。何利益之
有。我圭峰大师。久而叹曰。吾丁此时。不可以默矣。于
是以如来三种教义。印禅宗三种法门。镕瓶盘钗钏
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振纲领而举者皆顺。据
会要而来者同趣。尚恐学者之难明也。又复直示宗
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隐显。法义之差殊。顿
渐之异同。遮表之回互。权实之深浅。通局之是非。若
吾师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尽除。顺佛心而横
亘大悲。穷劫蒙益。则世尊为阐教之主。吾师为会教
之人。本末相符。远近相照。可谓毕一代时教之能事
矣。或曰。自如来未尝大都而通之。今一旦违宗趣而
不守。废关防而不据。无乃乖秘藏密契之道乎。答曰。
如来初离别说三乘。后乃通为一道。故涅槃经。迦叶
菩萨曰。诸佛有密语。无密藏。世尊赞之曰。如来之言。
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
则不名藏。此其證也。故王道兴。则外户不闭。而守在
戎夷。佛道备。则诸法总持。而防在魔外。不当复执情
攘臂于其间也。

(会元二卷终)
禅宗正脉卷第一
1593-A¶ 第 395a 页 X85-0395.png